Cd在土壤中吸附固定分子机制:晶面效应
编号:791
稿件编号:1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9 09:04:25 浏览:588次
特邀报告
摘要
硫化镉纳米颗粒(CdS-NPs)是被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土壤环境。此外,在具有周期性淹水/排水特征的Cd污染稻田土壤中,通过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也可生成CdS-NPs。晶型纳米颗粒存在不同的暴露晶面,其中占主导的暴露晶面显著影响颗粒表面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过程。为研究CdS-NPs暴露晶面对其溶解过程的影响,实验通过结合HRTEM、XANES、EPR和DFT计算等技术手段发现,含主导晶面{001}的六方晶系CdS-sheet表面能高且带隙窄,在光照条件下易生成电子空穴对(e-/h+),进一步生成大量的•OH,促进Cd2+释放;含主导晶面{101}和{100}的CdS-NPs带隙较宽,在光照条件下表面生成的O2•−和•OH量少,导致其氧化溶解过程较慢。除了光化学作用,研究还发现共存的金属离子(Cu2+)显著影响CdS-NPs转化行为,Cu2+优先沿CdS-NPs{001}晶面方向将Cd置换,生成CuS;还原性物质如S2O32-可将Cu2+转化为Cu+,促进Cd2+释放,生成Cu7S4。微生物合成的立方晶系CdS-NPs主导晶面为{111},表面原子结构与CdS-sheet一致,表面能高,因此,其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结果反映了CdS-NPs的形貌和暴露晶面对其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金属硫化物纳米颗粒环境行为的理解,对研究土壤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中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开展Cd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