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多氯联苯电容器埋藏点 勘察、清理与无害化处置
编号:753
稿件编号:3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3:27:26 浏览:239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多氯联苯(PCBs)被列入首批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含PCBs电力设备在上世纪80年底退役后采用地上和地下封存的方式进行暂时处置。2012年以后,逐步建立了高浓度PCBs固态废物和污染土壤高温焚烧、低浓度污染土壤热脱附的处置技术体系。对于PCBs地下封存点,研究建立了溯源定位—污染评估—挖掘清理—封存点效果评估—高温处置的技术流程,截止2020年底,清理全国20个省市,2500余吨地下封存PCBs固废及因封存点泄露造成的污染土壤。针对16个PCBs封存点的统计和其中6个封存点土壤PCBs污染调查的结果表明,PCBs泄漏与否与封存形式密切相关,直接封存和砖砌封存泄漏率100%,水泥石棺泄漏比例最低,但一旦泄漏后与其他封存形式产生的重污染土壤数量相近。封存点平均固废及污染土壤60.7 t,污染土壤占总清理量的65.5%。PCBs地下封存点一般不造成大面积的PCBs污染(<100m2),但发生泄漏后土壤样品PCBs总量最高可达30000mg/kg。PCBs在土壤中污染的空间变异可在米级尺度上表现。根据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所有封存点的最大风险都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0-6)之上。超过一半的土壤样品利用总PCBs含量计算得到的风险较利用12种共平面PCB含量得到风险水平更高,表明仅关注12种共平面PCB将低估 PCB 电容器存储地点的潜在风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