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低温间接热脱附可持续性修复润滑油污染土壤 —修复效果、炭化行为、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

低温间接热脱附可持续性修复润滑油污染土壤 —修复效果、炭化行为、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
编号:734 稿件编号:20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2:29:43 浏览:27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议:[暂无会议] »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热脱附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中,成熟可靠,应用较广,但是面临的挑战是能耗高,且可能破坏土壤再利用特性。润滑油是高沸点石油烃,具有一定的脱附难度。此外,热处理过程中润滑油的化学转化或炭化行为尚不清楚。因此,本文考查了不同热脱附工艺参数下对润滑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和有机碳变化,通过GC-MS分析脱附气相产物、XPS分析土壤固相产物、SEM分析微观形貌等手段,初步探明了低温热脱附过程中润滑油的化学转化及炭化行为,并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再殖角度探讨了炭化行为对土壤再利用特性的影响, 最后分析评估了低温间接热脱附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可持续性。
结果表明,在350 ºC加热30 min后,土壤中93%以上的润滑油得以去除,润滑油浓度从74,840.60 mg/ kg降低到4804.29 mg/kg,剩余润滑油浓度低于中国风险干预值(GB 36600–2018)。在350 ℃时,加热后润滑油含碳官能团之间的化学键断裂,缩聚大于裂解,从而形成衍生炭。此外,经低温间接热脱附后土壤呈弱碱性、多磷、富炭的特性,为生物提供了营养源和良好的栖息空间,土壤中矿物质的分解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在350 ºC加热后土壤中的微生物物种几乎灭绝,然而,当热脱附土壤暴露在天然草地环境中3天后,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足以进行DNA提取,表明微生物种群得以恢复。虽然再次繁殖3天后,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仍略低于未污染土壤土壤,但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29.41%)和Basidiomycota(9.33%)占优势,而在属水平上,Planomicrobium(16.37%),Massilia(10.09%),Jeotgalibaca(7.91%)和Psychrobacter(6.84%)占优势,这些占优势的微生物更有利于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生态恢复。总的来说,这项创新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其节能(低温)、有利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快速再次繁殖能力,低温间接热脱附有望实现污染土壤的可持续修复。
关键字
报告人
桑义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稿件作者
桑义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联系我们

唐 嘉

邮件:tangjia@issas.ac.cn

电话:025-86881126

手机:18811797001

李秀华

邮件:xhli@issas.ac.cn

电话:025-86881126

手机:13601461377

扫码关注公众号

登录 创建账号 注册缴费 提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