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羧甲基-β环糊精对锑-萘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效果及相关机制

羧甲基-β环糊精对锑-萘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效果及相关机制
编号:41 访问权限:公开 更新:2021-10-22 09:47:47 浏览:39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16:52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001] 分会场报告-南京A厅 » [1-2] 主题9:城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王水、杨洁)

暂无文件

摘要
为了探究羧甲基-β-环糊精(CMCD)对重金属锑(Sb)-多环芳烃萘(nap)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及修复机理,采用批量振荡淋洗和实际土柱淋洗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10g/L的CMCD淋洗效果最好,在pH=4时更有利于其对锑和萘的吸附,最大去除率达到91.15%和93.59%;土柱淋洗实验表明,淋洗速率为2mL/min时效果最好,且间隔淋洗效果略好于连续淋洗,污染物穿透曲线则表明CMCD对萘的吸附迁移作用更大。淋洗前后的环糊精采用三种方式进行表征,FTIR检测结果表明CMCD主要通过表面的羧基、羟基与Sb络合从而将其吸附去除;核磁氢谱和热重结果证明了CMCD的空腔与萘发生了包合作用。因此,CMCD主要通过表面基团络合-Sb、内部空腔包合-萘的方式修复复合污染土壤,可作为性能良好的淋洗剂应用于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工艺中。
关键字
报告人
杨长明
研究员 同济大学

杨长明,男,1973年2月生,安徽巢湖人,博士(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8月至今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污染湖泊与退化湿地修复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退化湿地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以及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目前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和江苏省建设厅环境科技专项等科研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9项),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30余篇。2018年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2010荣获“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三);分别于2010、2011和2014年荣获“简浩然环境微生物学基金”优秀论文奖。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联系我们

唐 嘉

邮件:tangjia@issas.ac.cn

电话:025-86881126

手机:18811797001

李秀华

邮件:xhli@issas.ac.cn

电话:025-86881126

手机:13601461377

扫码关注公众号

登录 创建账号 注册缴费 提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