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电阻加热修复菲污染土壤脱附机制研究及其主控因素优化

电阻加热修复菲污染土壤脱附机制研究及其主控因素优化
编号:122 稿件编号:1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9 23:38:44 浏览:40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20:04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议:[005] 分会场报告-721室 » [5-8] 研究生论坛-1

暂无文件

摘要
土壤电阻加热技术(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ERH)是现阶段发展较快的一种能耗低、效率高、施工相对简单的土壤原位热脱附技术,其一般加热温度不超过120℃,在VOCs类污染场地修复中效率能达90%以上,但对多环芳烃等场地中常见的SVOCs类污染物其脱附机制和脱附效果等研究仍然欠缺。本文采用电阻加热装置,以多环芳烃典型结构菲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沿电极连线一维方向污染物迁移规律,结合管式炉脱附实验和产物测试,分析了电阻加热脱附土壤中菲的机理,并对其主控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沿电极方向污染物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菲浓度左侧电极附近区域>中间区域>右侧电极,即在实验过程中污染物出现从右侧电极向左侧电极迁移。进一步对比了100V很180V两种电压下脱附实验发现,高电压时右侧电极附近污染物浓度更快达到平衡,但平衡时两种电压下右侧电极区域菲浓度区别不大,而180V左侧电极附近菲浓度明显低于100V时左侧电极附近菲的浓度,说明增大功率(电流)会促进污染物的迁移与脱附。同时,在电阻脱附实验结束时发现,左侧电极附近水分明显高于右侧,即在电极间存在明显的电渗流现象。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管式炉脱附对比实验,在相同温度下,管式炉脱附风干培土、含水培土和加水润湿24h培土效率分比约14.2%、17.1%和18.2%,明显低于电阻加热脱附效率(60%~70%)。结合原始土壤和培土热重实验和脱附后土壤中有机物全扫描分析,电阻加热脱附菲为物理脱附过程,未发生热解和水解,整个脱附过程为:①表层菲通过扩散、解析直接进入外部空气中;②内部菲在电泳、电渗流作用下由土壤内部孔隙进入液相中;③溶解在液相中的菲通过共沸等随水蒸气进入外部空气中。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电压、含水率、盐分、补水量等参数对电阻加热运行过程进行了优化。
关键字
报告人
岳修鹏
东南大学

稿件作者
岳修鹏 东南大学
洪雅敏 东南大学
张亚平 东南大学
焦文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联系我们

唐 嘉

邮件:tangjia@issas.ac.cn

电话:025-86881126

手机:18811797001

李秀华

邮件:xhli@issas.ac.cn

电话:025-86881126

手机:13601461377

扫码关注公众号

登录 创建账号 注册缴费 提交论文